在 2025 年度 “中国好书” 评选中,一本心理学科普著作格外引人注目,它就是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所著的《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:来自内心深处的福流》。这本书的入围,不仅是对彭凯平教授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,更是对心理学科普工作在构建社会幸福与韧性中重要作用的彰显。
学术巨匠的科普担当
彭凯平教授,作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导、学术委员会委员,学术声望斐然。他专注于积极心理学、文化心理学等领域,成果丰硕,自 2015 年起连续入选爱思唯尔 “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”,国际引用率多年位居中国心理学家榜首,2023 年荣获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。
彭教授并未将自己局限于象牙塔内。他始终致力于以心理知识普惠大众,撰写两部教材以及多部积极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科普图书,影响力广泛。作为文化心理学领域全球奠基人之一,彭教授的重量级专著《吾心可鉴:澎湃的福流》(精装版)于2016年荣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奖、年度十大健康好书以来,如今十年磨一剑,彭教授再度将心理学学术成果与科普阅读高度融合,为读者奉献科普新力作——《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》,彰显了清华学者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的精神风貌,以学术成果助力大众跨越心灵障碍,迈向幸福人生。
为读者奉献丰厚情绪价值的心理智慧书
在情绪价值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,彭教授洞察到潜在需求,通过本书引导大众树立正确情绪价值观。他指出,现代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,就是情绪作为人类生活的底色,实际上优先于理性与认知,无论是幸福、爱还是道德、信仰,实际都根植于情绪。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算法可以辅助人们进行理性决策,但无法真正触及真实情绪与感受,因此人们需要科学的情绪心理知识,提升情绪认知,稳定个人内核与素养,避免不应有的冲突或悲剧。彭教授说,每个人至少要充分认识20种以上的情绪,而不是三五种情绪,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情绪管理体系。本书把27种情绪分为消极情绪、积极情绪和道德情绪,进行系统剖析,指出科学应对策略。面对焦虑、愤怒等消极情绪,彭教授并非简单否定,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价值,传授转化策略,如将焦虑化为前进动力,从愤怒中寻找解题线索,将情绪问题转化为情绪有事。
书中丰富实验数据夯实理论根基,鲜活案例则将抽象理论融入生活场景,使读者轻松将知识应用于日常,真正实现学以致用。它不仅助力个体在情绪波澜中找到通往幸福的灯塔,更从社会层面出发,指出当每个人都能妥善管理情绪,社会将大幅减少冲突与矛盾,为幸福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。
好书普及,影响远播
《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》自出版以来,清华社通过公众号、短视频、直播等多种形式,向大众普及书中优质内容,引导人们走向幸福。本书市场反响热烈,已重印十多次,获2024央视《读书》精选年度好书、《中国新闻广电报》2025年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推荐书单等荣誉,并入选了《人民日报》首期大地书单十大好书、中国教育报202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TOP10,学术与大众认可兼具。
在当今时代,情绪管理能力愈发关键。彭凯平教授以这本科普著作,彰显清华学者的使命担当,为大众送上情绪管理智慧,助力构建更具韧性与幸福感的社会,向着幸福生活不断奋进,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。
AI时代的信息过载与快节奏生活让人情绪易失控,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的代表作《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》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指南。书中解析情绪本质,将情绪分为消极、积极与道德三大类,结合理论与案例剖析27种具体情绪及其科学管理方法。AI虽强大,却难以应对人类情绪的复杂性,因此我们应学会在信息洪流中管理情绪、提高心理素养,将问题转化为优势。本书既是心理读物,更能帮助我们在技术浪潮中锚定自我、稳定内核、应对不确定的未来。